想要自家磨豆浆喝,张阿姨把不用的国产相机换了一个八成新的豆浆机;想美化一下办公室环境,小陈用《音乐之声》碟片换来一盆漂亮的君子兰……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,而当事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:“换客”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,物价连连上涨,越来越多的人当上了“换客”,以物易物,各取所需,渐成时尚。
解读>
换客火爆只因CPI太高
为什么这种最古老的交易方式,如今变得这么火爆?一位专业人士解释说,受近两年CPI不断上扬的影响,许多人的钱包变相“缩水”,更多的人开始崇尚更简单、不浪费的低碳生活,而交换门槛又低,也是换客火爆的重要因素。不过,华利盛(重庆)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志平提醒,多数“换客”是基于网络平台,网上的不真实性让交易风险很大,而且“换客”行为不受《消法》保护。易物网负责人建议说,“换客”最好选择同城交换,互看身份证、留电话等真实联系方式,尽量索取商品发票等凭证。一旦纠纷发生,在双方协商不成的情况下,可以走司法途径维权。
CPI不断上扬,以物易物的方式越来越普遍。
“守株待兔”一周搞掂茶具
家住涪陵区兴华西路的张小月,最近看上了一套精美的茶具。“明年我就快结婚了,茶具摆在家里既时尚又有品味。”不过,一套茶具算下来商场里价格要卖近1000元,这对月入不过两三千元、平时精打细算的她来说,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在换客网站上,经过一周多时间的“守株待兔”,一则交换信息却让张小月眼前一亮:“一个沙坪坝的网友正好要出让一套茶具,和我看上的款式差不多,我只用一个价值四百多元的MP3就换到手了,真不错!”她说,这种用闲置物品交换淘宝的方式,也算节约了不少的开支。
老“换客”四年换物300多件
“永远有新东西可以用,但永远都不用花钱去买。”这是王女士的“换客”名言。4年交换物品300多件,这让不少资深“换客”望尘莫及。
让王女士引以为傲的一次战绩,是她用一条项链多次交易后,换回了一辆山地自行车。“很多东西是别人当草,你却当宝,关键在你能否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。”她说,去年她把一条自己不喜欢的项链放上了网,结果过了两天,就成功换回了一条连衣裙。“项链是我花几十元买的,当时我正想要条出门旅游穿的裙子,一拍即合就换了。”
接下来,裙子变成了一套礼盒装化妆品,变成MP3,变成相机,最后变成了一辆山地自行车。“我在网上查了查,这辆自行车要值2000多元呢。”王女士说。专业人士支招,对普通市民来说,交换物品也是一种投资升值的手段。“一般来说,交换回来的东西有五成都会再次交换,而交换后,物品平均可增值60%。”
年轻女性爱做“换客”
一段时间以来,随着物价上涨,网上“换客”们的活动也日趋活跃。像换客集、易物网、换客中国等换客网站,最近都非常热闹。
“平均每天新发起的交换信息就有200笔左右,成功交易的大约有三成。”昨天,换客中国网创办人、涪陵长江师范学院教师苏明宪这样对记者说。
据悉,在换客行为中,同城交换的占了40%左右。而年龄在18—35岁的女性占了换客的大半,90%以上都是有固定工作的白领,交换的商品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,交易物品价值大多在200元以内。
重庆晨报记者 曹嘉智 实习生 刘晓航